欄目:新聞資訊 人氣:0 日期:2022-10-24
免費提供最新落戶政策及一對一落戶上海方案
留學生/應屆生/非婚子女 落戶上海咨詢
胡懋廉教授所作四位子女趴窗臺大幅畫卷 他是我國耳鼻喉科學的重要奠基人,潛心醫道,不慕名利,為我國耳鼻喉科學的創建和發展留下了諸多創舉。他就是胡懋廉教授,中國現代耳鼻喉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國家一級教授,曾任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今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又名上海市五官科醫院)首任院長、上海第一醫學院(今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以下簡稱“上醫”)副院長。 近日,胡懋廉教授史料捐贈儀式在復旦大學圖書館(醫科館)舉行,一批珍貴史料讓后人再度感懷胡老壯闊的醫學人生路。 胡懋廉教授女婿冷志勤醫生、長孫胡長江和張曉紅等家屬代表將6件珍貴史料無償捐贈給醫科館,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思和接受了史料捐贈。復旦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外聯處處長楊增國代表學校向家屬頒發捐贈證書。 捐贈現場,胡懋廉教授長外孫女張曉紅介紹了史料捐贈情況,胡懋廉教授曾外孫季超發來視頻致辭。復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上海醫學院黨委副書記張艷萍出席。 胡懋廉,1921年畢業于北京國立醫學專門學校,1931年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耳鼻喉科深造并獲得博士學位?;貒笙群笤伪本﹨f和醫院耳鼻咽喉科副教授、南京國立中央大學附屬醫院代理院長及耳鼻喉科主任??箲饡r期曾任華西協合大學、中央大學、齊魯大學三大學聯合醫院設于成都陜西街存仁醫院的耳鼻咽喉科主任、成都中央大學醫學院公立醫院副院長,后醫院更名為四川省立醫院,任院長。上世紀50年代先后任上海公濟醫院(今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首任院長、上海第一醫學院副院長。曾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屆至第五屆上海市人大代表。 胡懋廉教授一家與上醫淵源深厚。妹妹胡懋華是我國臨床放射學的奠基人之一,國家二級教授。女兒胡允平、胡允文均為1956屆上醫校友。曾外孫季超2006年高考自主招生被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制錄取,曾在上醫委培學習一年,至今他仍珍藏著上醫的學生證。胡家家學淵藪,上醫在胡老一家心中是永恒的歸宿。 胡老家屬捐贈的這批史料異常珍貴,填補了醫科館館藏的諸多空白,極大地豐富了一級教授的研究史料。其中有胡老擔任上海第一醫學院副院長的任命書,還有胡老1963年3月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的黑白照片。 最為特別的是一幅約2平方米的胡老親筆畫,畫的是四位子女童年時喜笑顏開地趴在窗臺的生活照,畫面左側還有四位子女長大后親筆題寫的各自畢業年代和分配單位,右側是胡老親筆抄錄的抗戰時期和解放后創作的兩首詩。這幅畫卷不僅是胡老家庭的珍貴記憶,也是老一輩知識分子愛國情懷、質樸家風的真實寫照。 11月3日是胡懋廉教授逝世50周年的日子,高山仰止,薪火永繼,大醫風骨必將激勵一代代醫學生為人群服務,為人類健康衛生事業奮斗終身。 鏈接:我國耳鼻喉科學先驅胡懋廉教授 郝春紅葉琦 上世紀50年代的上醫群星閃耀,群賢匯集,他們開拓進取,造詣精深,在我國醫學發展史上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我國耳鼻喉科學先驅胡懋廉教授就是其中一位。 醫道不近名,妙手譽杏林 胡懋廉教授是早期將國外先進的西醫治療耳鼻喉科疾病方法引入我國的第一人,在我國耳鼻喉科學的創建和發展中留下了諸多創舉:1930年,他是國內第一個從直接喉鏡中取出氣管異物的中國醫師;1935年,他開國內之先河,為鼻中隔膿腫而導致鼻梁凹陷的病人做肋軟骨移植手術進行矯正;1939年,他成功施行國內第一例喉癌全喉切除術,為中國手術治療喉癌邁出了重要一步。 他高超的醫術贏得了廣大患者的信任,慕名找他求醫的人絡繹不絕,其中不乏有權有勢的政界要人,但他不畏權勢,一視同仁。 胡懋廉教授從事醫療工作近50年,論著50余篇,在中國耳鼻喉科醫學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由于在專業領域的突出表現,他還當選為全國政協、人大代表,多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見。這次捐贈的這張照片記錄了胡懋廉教授1963年3月10日下午4時1分與毛主席親切握手后,熱烈鼓掌的畫面。此照片被胡老家人當作莫大榮譽被精心珍藏,在胡懋廉教授家客廳墻上掛了50多年。激勵了胡家幾代后輩追隨胡老腳步,勇攀醫學高峰。此次這張照片重回上醫,必將激勵更多年輕醫學生傳承大醫風范,篤行仁術精深,續寫上醫人新輝煌。 鐵肩擔重任,仁術創新風 胡懋廉教授是我國耳鼻喉科學的重要奠基人,解放前后國內第一所眼耳鼻喉科學醫院均由其所創??箲饡r期,他曾在成都從醫執教長達十年,是當時成都的三大名醫之一。1941年,他克服抗戰時期的各種艱難困苦,主持籌建了解放前國內第一所眼耳鼻喉科醫院,他心靈手巧,親手設計、制作各種教學模具,還帶領學生去荒郊野外,在無主墳墓中揀回顱骨,制成耳鼻喉科標本模型;并充分運用繪畫才能,繪制了大量生動形象的教學掛圖、手術設計圖,以幫助學生直觀理解教學內容。 他制作的這些教學掛圖和標本模型,在教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我國培養了大量優秀的專業醫務人才。 新中國成立后,他再次勇擔重任,主持籌建了全國第一所眼耳鼻喉科醫院。1951年冬,他被調至上醫參加眼耳鼻喉科醫院的建院工作。當時人手不足,設備簡陋,工作開展十分困難。他憑著過去創院的經驗,在郭秉寬等專家支持下,團結全體工作人員同心協力、奮勇拼搏,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催生了解放后全國第一所眼耳鼻喉科??漆t院,即如今的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任首任院長、耳鼻喉科主任。2004年6月,醫院為胡懋廉教授塑了一尊銅像。 1956年5月,胡懋廉被任命為上海第一醫學院副院長,并被評為國家一級教授,任命為副院長的《任命書》是此次醫科館接收的重要史料之一,該任命書于1958年7月5日,由中央人民政府周恩來總理簽發。胡老家屬細心保存了任命書的全套材料,包括當年的信封。上醫16位國家一級教授中,共有5位一級教授獲此任命。 桃李滿天下,綠野追唐裴 胡懋廉教授從事教育工作近40年,許多知名的醫學專家出其門下,他通達厚道,愛徒如子,甘為人梯。他的家中至今還保留著早期學生贈送的一幅針織畫像,畫像中的胡教授嚴肅又慈祥,裝裱的相框古樸而莊重,傳達出師生之間的深厚情誼。他還保存著1956年11月學生李繼孝請他教正的一篇論文。 他與學生姜泗長之間的師生佳話也在醫學界廣為流傳。 胡懋廉夫婦和學生合影,前排右起:姜泗長、胡懋廉、張淑安、張錚;后排右三為李繼孝 姜泗長是我國耳鼻喉科工程院院士,曾當過毛主席生命后期的保健醫師、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耳鼻喉科專業的博士后流動站。當年輕的姜泗長身患肺結核時,胡懋廉教授資助其住院治療3個月直至痊愈;當因工作勞累再次復發時,胡教授甚至不顧家人被傳染的可能,將其接至家中養病。 抗戰勝利后,姜泗長獲得赴美留學的機會,卻因無人為學生上課而無法成行。胡懋廉教授知道后,深知此舉關乎學生前途,當即向當時的南京中央大學醫學院表示“讓姜泗長出國深造,我回來代課?!苯糸L傳記回憶錄《師道》里寫:“與其說姜泗長選擇了耳鼻咽喉科事業,倒不如說他選擇了胡懋廉這樣一位為人厚道、學識淵博的老師?!?/p>
興之所致處,寄情詩與畫 胡老不但醫術精妙,在詩畫上也有不俗造詣,他愛好繪畫,托物言志。他的畫無師自通、不拘一格,自己說是:“不中不西任意揮,無師無法興所歸,高壓心血激腦海,寫出生機不計規?!?/p>
他也好寫詩,他的詩不嚴究韻律、隨興而發。他還為子女們做了一幅約2平方米的大幅畫卷,原型是四個孩子在成都南打金街家拍的照片,四個孩子按年齡大小、個子高矮排列,個個笑容可掬,趴在窗框上。畫上胡老題詞:“自力更生”,胡夫人張淑安題詞:“堅忍苦干”。在孩子們長大后,又讓他們在畫卷左側寫上各自大學畢業年代和分配的單位,作為開始人生另一階段的紀念。 胡懋廉四位子女趴窗臺大幅畫卷 畫卷右側即是胡老在抗戰和解放后創作的兩首詩。一首是抗日時期創作的《抗日流亡家》,那時他剛到成都,不久因醫院聯合在原先存仁醫院基礎上建立了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一家人就搬到華西壩上的中大醫學院居住。就在他們搬到華西壩的第三天,他們初來成都的居住房屋就被炸毀了,地下室被全部掩埋。事后胡懋廉就寫了這首詩。 解放后,他又在1949年10月1日國慶日創作了《歡呼新中國》:“鼕鏘鼕鏘鼕鼕鏘,五星紅旗齊飄揚。萬眾齊唱起來歌,新國新政新氣象?!?/p>
這幅畫卷也是本次醫科館接受捐贈的重要實物之一。 作者:唐聞佳 編輯:唐聞佳 圖源:受訪方